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

「Roger」這平凡無奇的名字如何登上軍事常用代稱寶座

說起休閒活動,愛河最喜歡的就是看電影了,外送茶無論是浪漫氛圍滿到溢出來的文藝愛情片,還是打打殺殺、每三秒就要爆破一次的英雄動作片,或是改編自史 實、撼動人心的戰爭片,愛河全都來者不拒,劇情熟到連英文台詞倒背如流。外送茶但有件事令愛河相當疑惑,好多部電影裡出現似乎都有一位穿越時空的 「Roger」,一下聽到「Roger that」,一會兒又呼喊「Roger, roger」,究竟這位仁兄扮演了什麼重要角色?
在查證之前,先讓愛河帶領各位進入砲聲隆隆的背景音效,想像一下,帥氣逼人、雄壯威武的軍官透過無線電,外送茶口氣堅定地向部署下達命令,無線電另一頭的 士兵聽完,立馬回覆:「Roger that.(收到)」;類似的電影情節與對白,相信對大家來說一點都不陌生,而且很顯然地,這邊所提到的「Roger」不是電影中的要角,也不是真正的人 名,而是代表「收到」之意。
這令人不禁好奇,「Roger」這平凡無奇的名字如何登上軍事常用代稱寶座,又是從何時開始這樣的用法呢?根據愛河目前所搜集的資料,發現 「Roger that」外送茶應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登場,不過早在西元1927年,「Roger」這個詞就已經出現,這和無線電通信有極大的關聯性。當時國與國之 間的無線電通訊,選用英語作為共通語言,為了避免太複雜的字詞或發音導致訊息混淆,因此賦予英文26個字母不同的代表意義,方便不同國家的彼此溝通、外送茶傳遞 訊息。
想當然爾,「Roger」即是英文字母R的代表詞。時至二次大戰,歐美大陸因戰火兵荒馬亂之際,因上述規則運行多年,加上字首「R」和 「Receive」外送茶(收到)的字首相同,「Roger that」也就成為軍隊溝通上的常用語。除了在戰場上成為常用語,<芝加哥讀者報>(Chicago Reader)問答專欄<The Straight Dope>指出,知名的<牛津英語詞典>(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,OED)在1941年將「Roger」的「收到」之意列入其中,和「Roger that」外送茶出現於二戰時期的時間點吻合。
不過,問答專欄<The Straight Dope>也提到,雖然「Roger that」被廣泛使用,且在1943年被列入美國陸軍通訊兵列入程序手冊中,英文字母R所代表的「Roger」仍在1957年被更改為「Romeo」;只 可惜,「Roger that」的用法已經深植人心,外送茶因此魅力無敵的情聖羅密歐也只好閃邊涼快去了。
另外,除了「Roger that」這個小片語,愛河在此大放送,多傳授各位幾招。進行無線電通訊時,講完一段話最後可以加上「Roger over」,代表通話結束;若是收到上級指示,且將會按照指示進行動作,外送茶也可以回答「Roger wilco」,「Wilco」是「Will comply」的縮寫,代表將會遵循指示進行。偶爾忍不住想洋派一下的朋友,可以多多嘗試,將這樣的用法融入在工作場合或日常對話喔!

文章來源:http://me658.com/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